都说要“治未病”,但健康管理却难有效落地!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商业保险可与其双向奔赴-最新资讯
今年全国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的建议》。她认为,可以通过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等具体举措,推广健康管理服务,同时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资料图片)
根据周燕芳的观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支出也与日俱增。2022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20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6%。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健康管理难以有效落地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知晓率低、依从性差和付费意愿不足。
“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动的服务方,同时又是重要的支付方,具有作为建立闭环的主导作用。“她表示,目前商业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通过自建、股权投资及业务合作等方式,形成大健康服务生态联盟,针对女性、儿童、老人甚至慢病等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和定制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实现全程服务和全面保障。
不过,现实情况是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健康管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健康管理服务大多作为获客和保单促销的工具,未真正参与到风险管理环节当中。周燕芳坦言,现阶段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作为销售辅助工具促进保单销售。而且服务成本通常与客户服务的使用率正相关,保险公司缺乏推动客户使用服务的动力,使得客户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较低,对日常健康管理的影响就更加有限。
与此同时,健康管理服务种类和形式相对有限,投保人获得感不高。目前,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方式主要是作为保险的增值服务,是保险的成本项。保险公司出于成本控制希望客户少用、不用,所以现阶段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以博发生率的服务为主,营销作用大于实际服务作用。服务惠及面不广,导致投保人的获得感不高,很难发挥管理的作用,缺少定期检查、疾病筛查、主动促进健康这些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健康管理服务受产品定价比例限制,可纳入商业健康险的服务类型有限;人身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高度同质化,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针对这些现实堵点,周燕芳提出了四条建议。
首先,可以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允许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纳入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2万亿,健康险原保费收入8653亿。建议将可结合健康管理的产品范围扩大到养老保险、寿险等险种,可以扩大健康管理服务投入3-4倍。通过主动、科学地设计,可引导保险行业更好地参与并服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保险的“正外部性”,实现更多和更公益的“溢出”。
其次,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在保险产品责任条款中的,其分摊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从金额上限制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这一比例,可以为健康管理服务与长期险的进一步融合打开新的空间。健康管理服务有望从获客环节,延伸至后续长期的客户服务环节,理赔风控环节,转变以往健康管理主要作为服务成本的概念,实现对风险的减量服务;同时给投保人提供一揽子的健康保障方案,增强投保人获得感,对投保人的健康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第三,规范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实操层面健康管理服务的具体标准和运行规范通常由各大保险公司自行掌握并加以明确。为避免服务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销售误导和引发投诉的热点,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进一步明确各类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标准和规范运行细则,并定期对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质量评估,必要的内容予以行业备案等手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四,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发展。保险与健康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外向型的跨界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作和整合。由协会组织牵头,集合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医疗健康企业之力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多方跨界交流,可大大促进行业的发展创新。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