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遗,感悟魅力 江科大研究生实践团调研常州白象牌梳篦 动态
(资料图)
交汇点讯 为深入探索常州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现状,近日,江科大传统工艺研究生实践团的学生在刘海峰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寒假时间进行了为期2天、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调研。实践团成员以白象牌梳篦作为调研对象,了解白象梳篦从诞生到发展再到传承创新等内容。
实践团成员先就白象牌梳篦的创立故事、国内外发展进程、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先与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线上访谈。交谈中了解到,白象梳篦诞生于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6年,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的前身)携带白象牌梳篦获得美国费城世博会金奖,以“中华梳篦之宗”扬名。2011年,“白象”注册商标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水线生产的巨大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使得梳篦传统工艺在生存上举步艰难。白象牌梳篦不仅在发展上开始由盛而衰,而且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一把篦共有72道半的工序,需要6个人才能共同完成。同时,由于工序的做法不同,在学习上就需多年的摸索,这也就导致年轻人无法像老辈传承人一样十几年如一日去做这份工作。也有比较热爱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但是由于这门手艺在短时间无法让自己获得像打工一样多的收入,放弃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根据调研发现,梳篦制作的传承人大多已是60多岁年纪,年轻的传承人基本没有,这对梳篦的传承尤为不利。近年来,为改变现状,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努力挖掘自身潜力,设计并推出新款式、新包装,从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特点。
针对市场的变化,白象牌梳篦将产品细分、客户分类,形成日用型、工艺欣赏型、旅游纪念品、商务礼品等系列。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生产的品种已达到700多种,这些梳篦满足实用、保健、装饰、收藏的价值,更加受消费者喜爱。传统企业一直认为固守经营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梳篦的官网、京东、淘宝、微信店铺相继建立,利用抖音平台去展示“白象梳篦”的制作工序、讲述手工艺人的情怀故事等,使得企业盈利明显增加,减轻企业压力。
1月16日,实践团成员在常州梳篦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本次调研欣赏了形式不一的梳篦,了解梳篦的制作工艺,明白“白象梳篦”的木材一般精选珍稀的小叶黄杨,再经数十道繁复工序,以彩描、烙画、象牙浅雕、贝壳浮雕等特有工艺,经雕、描、刻、烫、镶嵌等传统技法,制作成精美的梳篦。在交谈中,博物馆人员表示为了发现和培养新的传承人,也为了推动梳篦文化发现传承,“白象梳篦”以DIY体验、亲子互动、进课堂等多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和儿童的目光。
传统工艺研究生实践团的队员们表示,此次对梳篦的了解,收获满满。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了解了白象牌梳篦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为其致力于传承非遗精神而受到鼓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薛诚
编辑: 钱飞